昨晚,一曲巴赫的《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 让著名的“金右手”与从杭州走向世界的钱舟“珠联璧合”
来源:
阅读:
作者:张玫 | 摄影:姜胜利 来源:青年时报 日期:2018-12-04
时报讯 台湾作家刘墉曾评价巴赫的作品“就像印第安人的城堡,密得插不进刀子”。昨晚,杭州大剧院的舞台之上,尽管杭州爱乐乐团只留下了弦乐声部,但当华人小提琴演奏家钱舟与全球知名指挥兼小提琴演奏家什莫洛·敏茨一起合奏起这曲巴赫的《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时,某个刹那间,我甚至可以忘记最近糟糕的水逆情绪与烦恼,在这双小提琴协奏曲中找到了快乐的基因。
生于莫斯科的敏茨有着一张忧郁又高贵的高加索面孔。1968年,11岁的敏茨就临时顶替无法出场的小提琴大师帕尔曼,与祖宾·梅塔执棒的以色列爱乐乐团合作进行了自己的首演,初出茅庐便引起了乐坛的巨大轰动。与上周带着慕尼黑爱乐来杭的指挥捷杰耶夫的霸气风格不同,敏茨是绅士与优雅的节奏。这位又能演奏又能指挥的全能型音乐家,因为持弓的右手姿势优雅,而获得“金右手”名号。在执棒了开场曲《海顿主题变奏曲》之后,他终于放下指挥棒,拿起小提琴,让观众一睹他“金右手”的风采。
与黑西装敏茨搭档的,是身穿白色礼服裙的钱舟,她使用的是1757年的瓜达尼尼小提琴。相信对于这位从杭州走出去的著名华人小提琴家,杭州观众都很熟悉。爸爸曾是浙歌的小提琴家,妈妈是气质优雅的舞蹈家。钱舟人生中启蒙的第一把小提琴,也很有纪念意义,来自《采茶舞曲》的作者、浙江籍著名音乐家周大风为她量身定制。
这是钱舟第三次与杭州爱乐合作。第一次是在9年前乐团刚成立之初,她与杭州爱乐合作《贝多芬专场》。“那个时候,国内每个城市都在掀起建立交响乐团的热潮,但是当我听杨洋总监说杭州爱乐平均年龄才25岁时,就知道他们非常优秀。”钱舟评价说。第二次合作是五年前与杭州爱乐合作普罗科菲耶夫的《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这首被公认是20世纪最精致,也是最抒情迷人的小提琴演奏曲,当然难度也很大。那场音乐会的指挥李心草听说钱舟要演绎这部作品时还反复确认了两遍,因为没有十足的功力,这绝对是“吃力不讨好”的作品。
而这一次,钱舟一口气演奏了两个作品。除了与敏茨合作巴赫之外,她还独奏了莫扎特的《D大调第四小提琴协奏曲》。钱舟就像是一朵在舞台上盛开的莲花,小提琴散发出的,仿佛也是沁人幽香。“杭州这座城市真的很棒,按理说,这里应该以江南文化为主,但是却能把西方的交响乐做到如此极致。”
作为新加坡国立大学杨秀桃音乐学院弦乐系的创始人之一,在坚持职业演出生涯的同时,钱舟对教学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并获得了同样炫目的成就。“我现在在新加坡带了17个学生,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有俄罗斯、韩国、乌兹别克斯坦,也有中国的优秀学生。我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能够发掘有潜力的学生。”钱舟自豪地表示。
在教学之余,她还在新加坡举办了国际音乐节,不过不是综合性的交响乐团演奏,而是以小提琴为主。“在新加坡生活节奏很快,但这个音乐节一下子引起了大家对小提琴的重视。”钱舟说,第一届她请来了28个教授,127个学生,一口气开了16场音乐会,结果第二届的时候,“我们就离国际比赛很近,国际上各个大奖的小提琴优秀演奏家就都来了。”
据悉,下个周末,杭州爱乐室内乐团弦乐四重奏和木管五重奏组合,将为观众带来约翰·施特劳斯的《艺术家的生活》、刘天华的《良宵》、久石让的《天空之城》等诸多经典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