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爱乐十周年“疯狂马勒”马拉松继续上演 春天就要来了 听一曲“大自然的颂歌”
来源:
阅读:
作者:张玫 | 摄影:姜胜利 来源:青年时报 日期:2019-03-11
时报讯 一头白发的托马斯·桑德灵已经不是第一次与杭州爱乐乐团合作了,但《马勒第三交响曲》这样有着六个乐章的大作品,对这位77岁的德国籍著名指挥家而言,最大的挑战莫过于体力。然而,这部“大自然的颂歌”却有着神奇能量——伴随着第一乐章的《牧神苏醒》,仿佛能听见草尖顶破泥土、花儿努力绽放的声音,就连风好像一夜之间也变得丰润潮湿起来。前晚,杭州大剧院歌剧院,在带着春天讯息的音乐里,桑德灵意气风发地拿着指挥棒,姿态轻盈得就像一个少年。
把马勒全套十部交响曲完整地呈现一次,这是杭州爱乐乐团在自己的第十个音乐季里的“疯狂”壮举——在此之前,中国还没有一个职业乐团敢于挑战这样“马勒式”的马拉松,但年轻的杭州爱乐乐团却有挑战的勇气,跟乐团合作过的很多艺术家都会被他们的冲劲所感染,这就像是春天里的大自然那样蓄势待发。
一开场,管乐声部便多管齐发,声音铿锵而冷酷,透着岩石般的坚硬气息。在弦乐严峻声调的对峙中,两股势力齐头并进,逐渐发展成具有狂势般喧嚣的动态效果,瞬间掀起了乐队合奏的第一轮高潮。在桑德灵看来,“这一乐章的重点在于华丽的配器,丰富多样的音乐节奏展现出了一种大自然的神秘感和空间感”。
接下来的演奏中,桑德灵与杭州爱乐的年轻艺术家将音乐中的交响性、浪漫色彩、丰富的想象力与高超的配器本领展示得淋漓尽致——森林、群山、河流、草原,大地万物正在慢慢地从严冬中苏醒。节奏之多变、配器之华丽、色彩之绚烂、幅度之辽阔,都令人赞叹不已。
第三乐章让人感觉到一种轻松快乐的气氛,旋律甜美、精雕细琢,而由旅欧著名女中音歌唱家朱慧玲演唱的第四乐章,空灵且悠远,在桑德灵的带领下,天籁般的嗓音与乐队发出的旋律交织在了一起,令人回味。这部分的歌词则来自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四部分“醉歌”。第五乐章是一场真正的大融合,朱慧玲与中央歌剧院女声合唱团、浙江少儿广播合唱团齐声献唱,遥远的声音被新的声音打破,而新的声音仿佛也来自苍穹,声音的更迭,此起彼伏。
第六乐章可以说是整部作品的“点睛之笔”,从带有神话色彩的大地回春复苏,万物欣喜若狂,到经历了天上人间的一番周游、思考以及纯真的回味,最后把一切归结于“爱”。众所周知,“爱”是马勒人生态度的中心,也是他创作的本原,他曾说:“这部交响曲可以看作是从简单的自然开始,升华到对万物的爱,它是如此的博大,天地万物都融汇其中,而人只不过是宇宙吹奏的一件乐器而已。”演出结束,艺术家谢幕5次,观众雷动的掌声依然不愿意停歇。
据悉,3月16日,杭州爱乐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杨洋,还将携手著名单簧管演奏家萨宾·梅耶,带来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序曲、《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以及勃拉姆斯的《e小调第四交响曲》。
●链接
杭州爱乐参与管弦乐文化国际研究
3月5日—9日,杭州爱乐与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院、汉堡音乐与戏剧大学、旧金山音乐学院等合作开展为期5天的国际乐队文化研究项目交流活动。2015年5月,杭州爱乐曾与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签订合作意向书,首次在教学实践领域合作,成为“上海音乐学院专业学位实践基地”。此后,乐团与上海音乐学院开展深度合作,先后多次举办了作曲专业研究生新作品视奏教学音乐会和未来指挥家系列音乐会。
乐团本次加入到由多国多个音乐机构发起的“管弦乐文化的未来”的国际研究项目中,不仅是与上海音乐学院合作的再次升华,更与德国汉堡音乐与戏剧大学、美国旧金山音乐学院等其他著名音乐学院的“亲密接触”,表明杭州爱乐正积极朝着开展国际化、多元化音乐艺术交流方向迈进的决心。
“管弦乐文化的未来”是由来自世界多个音乐机构发起一个国际研究项目。研究将探索管弦乐文化的新方向,包括从管理到表演以及音乐会体验等等。2019年,杭州爱乐加入到该项目中来,并安排了来自中国、美国、德国、韩国等多位学员于3月5日-3月9日在杭州参加排练、演出与学习交流。